首    页
  走进江波
  新闻中心
  产品中心
  营销中心
  人力资源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新药“研发链”首次在成都完成大整合

                                                                            来源: 成都日报

      从药物发现、筛选、药效测试,到药物靶点研究、药物临床安全测评的新药研发“技术链”,首次在成都完成了大整合,并向全市医药企业敞开大门。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报告会上获悉,西部新药“发动机”——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获批落户成都。安家四川大学的新药研发平台,通过政府推动、院地结盟的方式,该平台将以新药研发为核心,促成更多“成都造”新药诞生。

  国家平台落户成都

  新药开发“技术链”大整合

  新药开发,动辄数年,要从最初的药物筛选等技术链上游,走到临床试验,最终推广市场,是个充满“不确定”的漫长过程,而随着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落户成都,这样的“不确定”将拥有更多“确定”要素,为更多新药“成都造”创造可能。

  “国家平台落户成都,对成都乃至西部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新药开发领域,是个极大的推动,相当于畅通了新药开发技术、人才、设备等产业链要素的‘经脉’,更重要的是,设在川大的平台,走出了院校,实现了与企业的抱团。”昨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告诉记者,国家平台已经形成了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中试生产、临床试验等关键技术的药物开发完整“技术链”,首次实现整合的“技术链”,将担当蓉企新药开发的“智囊团”、“实验室”、“人才库”。

  据了解,该平台“主攻”生物药和生物治疗、化学药、天然药的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创新,已经建立了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等一整套关键技术平台,并形成了高度整合及相互关联的“技术链”,包括药物筛选平台、药物中试生产平台、药效与药代技术平台、药物新靶点研究确认平台、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和先导化合物优化平台、合成与分药物离纯化平台、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平台,而这些总价值逾2亿元的设备,将与蓉企实现设备技术共享。

  政府推动院企合作

  政策扶持从人才培育破题

  “国家新药平台的落户,对成都生物医药产业促进极大,我们正在从科技创新项目扶持、平台扶持等方面,从政府的层面给予更多政策推动,其目的有二,一是提升区域创新创业环境,二是促成国家平台与本地企业的‘联姻’,诞生更多成都创造的新药,由此实现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端‘转型’。”昨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眼下,市科技局正在筹备将在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进行分批次挂牌,让更多资源为我所用,而国家新药平台将成为首批挂牌的支持平台。

  据了解,以国家新药平台为例,随着此项工作的启动,市科技局将创新支持方式,通过技术共享体验“代金券”的方式,鼓励国家新药平台以及使用新药平台的蓉企“联姻”合作,对新药平台资源方、使用方提供资金双向补贴,真正“盘活”平台资源,促进区域产业创新。据悉,国家新药平台已与康弘、地奥等本地企业实现合作。

  据悉,作为推动平台建设的“首步棋”,市科技局已与四川大学联合出炉了《关于实施市校企培养制药工程硕士计划的暂行办法》,启动联合培养计划,为我市生物医药企业培养制药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工程硕士,凡经录取攻读该工程硕士的我市生物医药企业在职人员,市科技局将给予每人15000元的学费资助。

  成都医药产业转型

  资源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昨日,在报告会上,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成都市科技顾问团联合发布了《成都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成都医药企业产业集群,正逐步在由资源驱动型向基于资源优势的创新驱动型转型,而这样的“爬坡”进程,并非一蹴而就。

  “中药材原材料产业已经成为成都的明显优势,但是原材料在产业链仅属于触及生产要素,这只是基础,不是产业持久的竞争优势,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来源于创新的驱动。”昨日,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教授分析,就目前而言,成都本地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多地来自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但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应当更多地在院地合作模式与机制上实现助推与创新,让更多成果在成都本地实现转化,“眼下,康弘、地奥等企业做得不错,关于未来‘打法’,成都应当在提升区域产业集群内不同战略集团中各个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着重推动和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向区域体系内更有竞争力的战略集团内转移。”




点击次数:6981  录入时间:2010/1/11 9:04:43